编者按:“匠心润心”是“匠心工商”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淬炼育人智慧的精品案例库,全体辅导员以九大职责为经纬,将育人实践凝练为“有温度、有解法、有共鸣”的教育叙事。案例通过真实生动的育人故事,聚焦学业预警转化、心理危机破局、网络舆情疏导等典型场景,系统展现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智慧。每个故事都深刻诠释了“以生为本、因材施教”的教育理念,生动呈现了辅导员如何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,构建“扶困、扶智、扶志”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。本案例库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实践参考,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。
当前,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从传统的危机干预转向“发展性育人”的系统工程。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》将“心理育人”纳入十大育人体系,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正式成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。当前,学生心理危机呈现家庭变故关联性增强、代际压力传导显性化、社会支持需求多元化等新特征,亟需构建“育心—育德—育能”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。这一转型本质是以学生发展规律为基点,通过情感联结重塑自我认同,借力家校医社协同网络实现从“被动防御”到“主动赋能”的范式跃迁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心理根基。
一、案例简介
本案例以A学校Z学院2023届毕业生T同学为例。该同学于2020年9月入学,2023年7月毕业。2020年9月,辅导员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,获悉T同学母亲早年因病去世,其父外出务工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,且家中老人需要赡养。2021年10月,T同学找到辅导员提出退学申请,原因为其父近日被确诊为癌症晚期,希望退学回家照顾父亲。
二、案例分析
(一)原生家庭问题影响学生心理发育
T同学家庭经济困难、屡遭变故,对亲情依赖及对失去亲人的恐惧产生退学想法。T同学正处于思想成长关键时期,因母亲离世、父亲重病,长期缺乏父母在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,缺少情感关心和呵护,极易产生认识、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、心理发展异常,遇到困难无法获得正确引导,久而久之形成心理行为问题,如感情脆弱、焦虑自闭、缺乏自信、悲观消极等。
(二)学生缺乏正确人生规划
T同学长时间与祖辈生活,监护人文化水平低,重养轻教,无法给予有效学业和人生规划指导。该同学对事物判断能力不足、自控力差、容易随大流。在父亲确诊癌症后,T同学表现出恐慌和逃避:一是害怕失去亲人,也害怕失去家庭庇护;二是逃避独自面对问题,习惯“逆来顺受”后无法主动承担责任,在学业和家庭双重压力下选择终止学业。
三、思路举措
(一)深化服务育人,坚持强化心理育人
辅导员首先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安全,向T同学户籍所在地政府咨询重大疾病相关政策,启动学校特殊困难补助机制,减轻其经济压力;其次进行心理疏导与干预,鼓励其倾诉,疏解内心压力;再次肯定其为减轻家庭负担放弃学业的初衷,详细分析后果,讲明辍学治标不治本。此外,联络校内“心理驿站”心理健康教师,对其一对一开展心理疏导。
(二)推进资助育人,积极优化组织育人
辅导员着力推进资助工作,发挥资助育人功效,把“扶困”与“扶智”、“扶志”相结合,通过政策解读、物质帮助、道德浸润等方式构建“地方-学校-学院”三级资助体系:地方层面帮其办理生源地贷款,申请低保及雨露计划补助;学校层面帮其申请国家助学金,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;学院层面帮其申请贫困走访及临时特困补助,同时深入开展励志与感恩教育,先解困再育人、先成才再回馈,培养T同学自强自立,回报社会。
(三)加强实践育人,创新推动管理育人
辅导员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和心理问题相结合,引导T同学树立学业目标。一是完成学业规划,以专业学习为短期目标、参加技能大赛为进阶目标、升学考试为长期目标,构建学业“清单”,达成进步“契约”;二是构建学校、社会、家庭三位一体育人网络,加强家校沟通,建立家长、高中班主任及生源地相关部门在内的微信联络群;三是寻求专业教师帮助,针对T同学动手能力强的特点,引导其加入专业实训小组;四是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作用,建立同学互助小组,帮助T同学回归良好学习生活状态。
(四)处理结果
经过沟通疏导及相关配套措施,T同学逐渐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自信、重拾自我。一是精神面貌变化显著,不仅融入集体生活,更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并获“优秀志愿者”荣誉,后发展为中共党员;二是专业学习进步明显,获得安徽省优秀毕业生、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、校级奖学金3次、三好学生2次等荣誉;三是技能水平显著提升,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国赛三等奖1次、省赛一等奖2次、二等奖1次。据悉,T同学在专升本考试中考取省内某重点本科高校,现就读于该校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。
四、经验启示
(一)坚持育人导向,突出价值引领
辅导员做好“特殊”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至关重要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理想信念为核心,结合受助学生实际进行思想引领与信念教育,引导学生克服自卑、重塑自信,树立正确三观,形成“解难—育人—成才”的良性循环。
(二)坚持问题导向,注重精准施策
辅导员要聚焦重点群体,本案例中T同学第一时间寻求辅导员帮助,得益于辅导员重点关注和前期多次沟通。辅导员要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因材施教,破解思政工作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,提高师生获得感与幸福感。
(三)构建育人体系,提升教育质量
《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》明确提出十大育人体系,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,巧妙地把“扶困”与“扶智”、“扶志”相结合,构建“物质帮助、精神激励、价值引领”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。
(四)构筑家校共同体,发挥协同育人
发生异常情况时,辅导员要及时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办法,保持家校沟通的连贯性与一致性。特别是学生萌生退学想法时,辅导员应该站在学生立场与家长沟通,找到问题根本症结,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问题。
(五)丰富育人手段,注重云端联动
辅导员应实时、动态掌握学生情况,深入学生寝室、课堂,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密切关注学生动态;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作用,畅通信息交流和反馈渠道,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。
本案例深刻印证,辅导员成功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危机、实现生命重建的关键,在于打造全员协同的“成长赋能生态”。辅导员以“匠心”织安全网破生存之困,以“润心”燃内驱力启成长之源。当扶困、扶智、扶志深度融入家校企医协同网络,外在支持便内化为特殊困境学生的抗逆之志与远行之能——风雨洗礼后,蒙尘的种子终将绽放为时代华章。
作者简介:刘婷婷,女,中共党员,法学硕士,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组织员,主要研究方向: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。